在虚晃几枪后,小米终于向造车扣动了扳机。51岁的雷军和11岁的小米,终于松口造车了,雷军亲自带队,计划首期投入亿的资金,后续愿意追加千亿投资,雷军将自己后半生ALLIN在智能汽车上。骆驼股权投资认为,如今造车已经是风口,国内新能源汽车蔚来、小鹏和理想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的核心受众群,传统汽车厂商也一拥而上奋力追上智能时代,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卡脖子"难题,展望未来,"卡脖子"问题有待攻破,加之资本的青睐,或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稳健发展。(新能源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的滚滚热浪袭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一些房地产公司、高科技公司也纷纷加入赛道,努力抢占新能源汽车的至高点,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般。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公路交通工具发展的定势,全球科技大国纷纷出台举措,优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生产国德国宣布年停止生产燃油汽车,标志着二十一世纪未来二十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角逐市场的二十年。
01
小米官宣百亿造车雷军亲自"带队"
雷军亲自掌舵,或许是小米造车目前最充分的信心来源,毕竟,这位52岁的企业家在人生几次创业征途上均以成功收场。但同样的创业历程搬迁到"小米造车"上来,答案却可能扑朔迷离,造车无疑是小米未来十年最为重大的决定。
(小米官宣造车)
自今年1月15日收到董事会建议以来,小米管理层在75天之内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最终通过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通过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决定。
雷军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小米造车将以全资子公司的模式落地。这件事的资本基础来自于年末小米亿元的现金储备,人力基础则来自于公司现有的一万余人研发团队。
小米的信心来源还可以追溯到更多层面。虽然雷军口中的小米造车是在有人、有钱、有决心之后才决定进入一个新世界,但事实上,小米早已通过他本人和一些资本运作,与造车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迹象表明,雷军在投资人的身份上对新能源汽车赛道已有足够认知,并且至今对该赛道及其头部公司都是认可的。
"小米造车虽然会迟到,但大概率不会缺席",深耕汽车芯片领域的骆驼股权投资基金负责人说。作为领军人,雷军过往对于人脉资源的把控,相关的投资案例最终都可能成为帮助小米成功造车的有力支撑。
02
新能源汽车阵营已形成或将面临诸多挑战
如今小米进军造车行业,意味着新能源已成为中外车企竞相发力的重要领域,在自主汽车品牌继续耕耘的同时,豪华品牌、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也相继入场,新能源汽车几大阵营初步成形。
无论是从国家战略的要求、行业和技术的趋势,还是用户需求,都决定了在这个颠覆式创新的时代,新能源就是传统汽车的颠覆者,但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众多的挑战。
首先要突破电池技术的短板。电池技术的突破进展比较缓慢,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顾虑持续存在,整车开发的知识能力体系向多学科交叉发展,汽车企业的能力亟待提升。
其次要加快拓展盈利能力。受新的双积分*策影响,年六大汽车集团产生的双积分均为负值,且新能源积分价格不断水涨船高,车企因此出现增亏的普遍现象。电池成本无法通过溢价消化,急需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除此之外,缺"芯"也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下游需求增长以及供应端产能受限,年,全球汽车工业被“缺芯”,进入年,芯片供需进一步失衡,预计会蔓延至二季度。
综合来看,虽然电池技术、盈利能力和缺芯等“卡脖子”问题已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随着众多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且民众对于智能化汽车的需求逐渐扩大,新能源汽车依旧是"风口"行业。
03
攻克"卡脖子"难题资本赋能新能源汽车神话
回过头来看,自主车企强势崛起、新势力大浪淘沙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发展内核必须是“自主创新”,今年两会上,众多代表结合中国汽车工业的实际情况带来了新的思考:关键技术不能被"卡脖子"。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在电池技术方面,越来越多的车企近期开始青睐于磷酸铁锂电池,在芯片方面,为了降低“芯荒”风险,仅在3月份,国内就有多家车企加码芯片业务布局。
就在3月2日,比亚迪在完成对汽车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的战略投资之后,双方在深圳比亚迪总部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而地平线公司在智能芯片汽车领域拥有相对成熟的商业应用场景,并获得例如上汽、广汽资本多家汽车产业资本投资的行业"独角兽",正是芯片领域值得选择的长期投资标的。
可以预见,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日益凸显,“卡脖子”问题正在逐步被攻克。
此外,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年以来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年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就连年跌入谷底的蔚来,在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
骆驼股权投资认为,在未来5年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销量增长,也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企业的估值提升。资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青睐,不仅推动行业快速迭代,还能促使投资者顺应趋势抓住资产配置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文中所引用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合法渠道,不对所引用资料和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保证。文中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