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吃粥却没有吃过小米粥。恰逢节日赋闲早早的起床熬了一锅小米粥。我关紧厨房门窗尽量不使小米粥的味道飘逸出来,生怕妻子出来干预。妻子不喜欢吃粥,每每反对我熬粥,为了调和折中,有时候不得不出点怪招。抢先出手熬上一锅粥,粥已熬成弃之可惜,不食奈何?但此等下策非不得已不能为也,让妻子喜欢食粥才是正途,为此我还真的没有少费心思。粥好料要好,好米才能熬好粥。上好的粳米或者香米,越新鲜越好,文火慢慢的熬,粥才能粘稠浓香。若是适当的添加一些大枣、玉米、豆子之类的杂粮不仅可以画龙点睛,还有不小的保健功效,只是这个选料以及配比不得不讲究,调配得好才能相得益彰,反之可能尾大不掉。我的悟性好,也许就有做厨师的潜质,我调配的五谷杂粮粥失手的时候少成功的时候多,面对浓香四溢而又俊朗多姿的五谷杂粮粥,妻子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我们家的膳食结构悄然之间发生了变化。早晚熬粥,午间米饭,差不多成了习惯。粥虽稀薄却照样可以果腹。如果说过去的时代是因为粮食短缺而不得不以粥为食,而现如今则是健康的膳食诉求在推动着食粥的热情。美味之于人总是不可遏止的,而健康之于人更是至高无上的,从前之爱粥和如今之爱粥,习惯上虽然没什么不同但实质则不可同日而语。粥并非什么美味佳肴却能根深蒂固的刻入心灵,不能不令人深思。没有人天生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我深信一切皆有因缘可循。我嗜好吃粥的习惯正是源于幼年时代的生活经历。那时候,吃粥是出于无奈,而无奈之中养成的口味习惯却一样能恒久不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曾经是那样渴望着不再吃粥,为了一碗米饭而垂涎欲滴,可谁曾想到,时过境迁之后,那些并不美好的生活里却沉淀出了悠长的回味朦胧的诗意。根深蒂固的口味并不因为生活的变迁而稍稍改变。感官刻印的痕迹和心理刻印的痕迹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一种不变的东西也许就沉淀出来了。比如,小米粥。我的家乡并不出产小米,小米粥自然是闻所未闻。但曹靖华先生笔下的延安小米粥却令我产生了莫名其妙的联想,小米粥的憧憬也由此而生。几十年后当我第一次认识小米的时候迫不及待的买回来熬粥,一缕缕金色的浓香将我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时代。小米不如大米好吃,却有独特的风味。小米熬出来的粥色泽金黄淡雅,有淡淡的玉米香味,若杂以其它五谷则郁馥更胜。粟米生于旱地,稻米产于水乡,色性异质,食味有别,取舍嗜好各有偏颇,功能效用也不尽一致,调以五谷,和以五味,当不失其美好滋味。粥的味道是熬出来的,郁馥甘醇出之于平淡,回味悠长蕴之于单纯,粥道一如人道,煎熬之后,沉淀下来的总是馥郁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