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粟文化丨从我们常吃的小米说起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粟,读音为[sù],会意字,从西从米。粟是北方种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古代泛称谷类。因为“粟”原产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也称为“粟文化”。1、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育千百年来,黄河以它宽广的胸怀,哺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因为黄河,我们有了领先世界的文明,因为黄河,我们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因为黄河,我们有了美丽丰饶的中华家园。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据文献记载,在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从此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直到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2、“粟文化”的起源大约在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方才有了农业,而黄河流域特别是中游地区是中国旱农业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有相当大的区别,因为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气候变化大。黄河的河道变化不定,无法进行正常的灌溉。而黍和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诗经·国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反映出谷黍在当时作为主粮的事实。黍、粟的种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在黄河流域大量种植。粟自夏朝开始种植,距今约有-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在以种植“粟”为主的黄河流域的氏族公社中常将“粟”作为氏族的图腾物。妇女生孩子时在谷草(带谷穗)上生,视为“坐草”,孩子落地为“落草”。这样,“粟”的繁殖与人的生殖便有了密切的关系。如北方民间妇女生孩子后要喝小米粥来补气血,以利再生,而使繁衍源源不绝。所以“粟”在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进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3、“粟文化”的精神特质“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浇灌的地区生长,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粟的植物形态与狗尾草极为相似,果实形态与黄米相似,比黄米略小,颜色偏金黄。粟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粟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食粮,也孕育了华夏子孙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和精神特性。“粟文化”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中国禾谷类作物中第一个创造的字“禾”,在甲骨文中便是一株粟的全貌。自甲骨文后,谷子有禾、粟、梁、秫、稷等之称,并享有“五谷之长”之美誉。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粟”的内容:《诗经》中的有关粟的诗有两篇,都在《小雅》中,分别是《黄鸟》和《小宛》。其中《黄鸟》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记载(《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还有“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稻米流脂粟米白”(杜甫《忆昔》);“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薄晌炊畲粟,珍烹采涧芹”(陆游《娥江市》);“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古风二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足以说明“粟文化”在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总之,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广博,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是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