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我国的汽车业不像手机业诞生出华为
TUhjnbcbe - 2023/7/28 21:00:00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也是中国,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但我国的汽车产业是很失败产业,有着世界第一大的消费市场,却没有像手机行业诞生出华为、小米之类世界级公司?下面我们从多个维度去解读:

一、汽车业和手机业的差别

汽车行业被誉为世界工业桂冠上的明珠。换句话说,汽车工业是工业界这座金字塔的塔顶。汽车产业是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汽车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附加值大等特点。全球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步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产销量增长平稳,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

手机行业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虽然说也是不可或缺,但它不具备稀缺性,并且其生产制造成本远低于汽车。

汽车制造行业相比手机制造,需要更多自主研发的东西,需要更多供应链管理经验,需要更多的关联行业的研发支撑,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不同于手机的全球供应链合作,汽车制造行业几乎只能闭门造车,花钱也买不来那些核心技术,因为汽车真正关乎国家命脉,对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提振作用异常明显。

二、市场机制的不同

我国汽车产业是高度垄断的行业,一般民营企业根本拿不到汽车生产资质,因为垄断利益太高,一直不愿放弃垄断,导致我国汽车价格比发达国家高许多,在高利润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放弃垄断。正是汽车产业的垄断高利润让很多有潜力的企业失去了成长、创新的动力与机会。

反观我国的手机行业,没有过多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充分竞争。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民企是外企还是国企,都可以在手机市场上拼杀,而不需要办任何“准生证”;随着iPhone的横空出世,安卓开始起步,中国手机业遇到了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在上下游产业链成熟的情况下,以小米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始迅速崛起。市场上众多企业充分竞争,最终诞生了华为、小米、Oppo、Vivo等众多成功的中国手机企业。

三、产业*策的不同

手机行业和汽车行业,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汽车行业的复杂度和历史的局限性原因。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初期制定的*策有以下特点与结果

首先,“市场换技术”。一批中外合资企业相继成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汽车、北京吉普等企业,很快引进了成熟的生产线,开始生产已经在国外淘汰落后的汽车型号。很快,中国市场被合资车企迅速占领,没有任何抵抗。其次,限制民企。合资企业成立后,享受一系列的优惠*策,从土地、税收到市场、资金。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涉足汽车领域被严格限制。如李书福的吉利汽车,李书福最早于年开始申请生产许可,一直到年,因为中国入世,才获准开始生产汽车。而长城汽车从年就在保定生产轿车,但是由于没有身份被直接取缔,只能转而生产皮卡。皮卡做到了全国第一,再转产SUV,而SUV做到全国第一,还是没有资质。一直到年,长城汽车等待整整15年才拥有了正式生产的权利。而奇瑞汽车,作为地方国企,同样长期没有资质,之后曲线救国,加入上汽集团才算有了准生证。第三,市场缺乏必要保护。一方面竞争被限制,合资车企被保护了起来,一方面市场放开步伐又相对过快,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外资品牌与合资车企的双重打压下,失去了市场先机,又面对着外资品牌的大举进攻。手机行业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策干扰很少。国产手机经历了外国品牌,然后到山寨品牌再到国产品牌的崛起,这中间大概只用了10多年的路程,手机的工业发展和科技的时间,哪里能和汽车比?最简单一点来说吧,手机基本上是一年更新,但是汽车更新的时间会比较长久。要造一部汽车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出售的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大的供应链体系到销售体系,它的工业流程远,比手机要复杂的很多。

四、头部企业的对于研发的认知不同:

我国车企之所以缺乏核心技术,很大原因是多数车企更看重的是短期的销量和利润,缺乏长远的布局,或者说他们缺乏使命感和荣誉感。

对比华为的舍得投入、舍得冒险、舍得利益。我国车企有家能够完全做到或者是做到其中的1、2点的?几乎没有,是急功近利、缺乏工匠精神,只追求短期的销量和利润,真正投入巨额资金去搞研发的很少。

我们来看下一组年度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和国外主要汽车厂家的研发投入对比就知道了。

国外主要汽车厂家的研发投入:

第1名、大众集团。年研发支出高达亿美金(华为差不多),占据大众集团营业额的5.7%;第2名、丰田集团,年投研发支出为亿美金,占丰田集团营业额的3.9%;第3名、福特集团,年研发支出80亿美金,占福特集团营业额的3.9%;第4名、通用集团,年研发支出73亿美金,占通用集团营业额的5%;第5名、戴姆勒和本田,两者年研发支出都是71亿美金,分别占据各自营业额的3.6%、5.4%;第6名、宝马集团,年研发支出59亿美金,占宝马营业额的5%。

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投入:

第1名、上汽气团:年研发支出61.65亿人民币,研发占营业额比重为0.%;第2名、比亚迪:年研发支出37.19亿人民币,研发占营业额比重为2.86%;第3名、广汽集团:年研发支出17.7亿人民币,研发占营业额比重为0.48%;第4名、长城汽车:年研发支出15亿人民币,研发占营业额比重为1.5%;第5名、北汽集团年研发支出11亿人民币,研发占营业额比重为0.%;第6名、福田集团年研发支出10.4亿人民币,研发占营业额比重为2.53%;

综合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到底有多少?为啥中国汽车行业出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目前我国研发强度最接近国际著名车企研发强度是比亚迪,研发占营收的占比达到2.86%。当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能够取得领先地位,也是天道酬勤的回报。至于上汽、北汽、广汽这些国企,他们的研发强度只有国际知名企业研发强度的1/10左右。

投入低已经是现实,奋起直追我国的自主汽车产业还是大有可为的。但思想上的夜郎自大却是最要命的“毒丸”!面对我国汽车产业投入过低的质疑,目前部分中国车企负责人却骄傲得很,大胆的说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董明珠炮轰中国汽车粗制滥造的举动不是空穴来风。

再看,我国手机的头部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双摄虚化、AI拍照、超大广角摄像头、屏幕指纹识别、超级闪充、超级夜景等黑科技层出不穷。让国产手机收获了更多不同国界和地区用户的青睐。不得不说的是,国产手机是值得中国制造业的同行学习。毕竟产品的体验与品质,都是用户能直观感受到的,单纯依靠低价拼市场,并没有打造出品牌效应的可能。而我国的头部汽车企业的不思进取,没有使命感、荣誉感的人带领之下,中国汽车行业片面的追求销量,简单组装之后就觉得中国的汽车很牛叉,所以就不愿花很大的精力去搞研发,这样中国汽行业怎么可能诞生出伟大的企业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我国的汽车业不像手机业诞生出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