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米手机,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尽管国内市场反响不如从前,但是其在海外市场却是再现了曾经的高光时刻。
日前,小米集团创始人兼CEO雷军出席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且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作了主题演讲。雷军在演讲中透露了小米集团目前在海外市场取得的一组成绩: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国际业务增长%,已经进入82个海外市场,并且在25个市场成为行业前五;同时,雷军还公布了小米的全球化布局:最先拿印度试点,接着是东南亚,再到俄罗斯和独联体,现在是欧洲。
正如开篇所言,小米如今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根据多家市场统计机构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出现第四个季度下滑的糟糕环境下,仅有小米与华为手机出货量保持了高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5%和33%。
不过,在这看似大好形势下,增速位居第二的小米,其实在海外增速方面是远胜华为,海外市场达到了逆天的83%增长。但是由于小米国内市场出现了16%的下滑,才导致其最终出货量增速低于华为。
那么,小米为何会出现国内遇冷,海外爆火的截然不同局面呢?私以为这或许是因为小米手机的战略决策所造成的结果。
众所周知,小米手机从创办之初,一直以来都是走的“发烧的性价比”路线。即便是如今已经完成上市,获得近乎亿美元估值的现在,小米不仅没有放弃性价比,反而公开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超出部分返回给消费者”。这意味着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不降反增。
当手机只是贴近成本价不赚钱,又如何保证小米的持续竞争力呢?此前,雷军在小米6X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硬件只是一个入口,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而,雷军没想到的是,在苹果、三星、华为的带领下,整个行业手机售价开始迅速提升,并且消费者还愿意为之买单。而给自己戴上“紧箍咒”的小米手机,却被迫错失了这波涨价潮。更糟糕的是,从向市场妥协的小米8开始,小米手机的口碑开始在国内出现崩塌,诸如“除了价格便宜没有其他亮点”之类的声音愈发响亮。这也是为何小米手机在今年Q3中国内市场销量下降16%的重要原因。
不过幸运的是,价格厚道、产感动人心产品的受众终究是绝大多数。所以当性价比策略在国内市场失效时,却迅速在印度这一新兴的智能手机市场大行其道。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年Q3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小米凭借万部的出货量,力压三星(万部)成为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与此同时,得益于印度市场的优异表现,小米集团也在几天前正式宣布,旗下手机的年出货量已突破1亿台,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目标。
如此看来,在小米互联网业务未能独当一面之前,手机业务的性价比策略应该会得到小米公司的坚持。但是,摆在小米面前的问题是,当印度市场发展成为“第二个中国市场”之后,小米手机又该何去何从呢?显然,小米手机想要长远发展,不求创新,只靠性价比的烈火烹油方式,并非长远之计。